图片| 刚生产出来的汽车零部件外壳
10月22日,在贵阳综合保税区的贵州至当科技有限公司恒温无尘车间内,一卷卷黑色碳纤维原丝被精密设备裁切为2.5厘米的短丝,随后与低黏度环氧树脂混合,形成预浸料,再经熟化、裁切、称重后投入模具。仅10分钟,一块轻盈的汽车零部件外壳便顺利成型。这项由至当科技团队自主研发的“环氧短切碳纤维预浸料”技术,正助力“贵州造”碳纤维驶向全球。
走进至当科技的企业展厅,以短切碳纤维为原料制造的汽车引擎盖、结构件、行李箱等产品琳琅满目,而这仅仅是公司产品体系的“冰山一角”。目前,该企业的碳纤维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工业设备及民用消费品等多个领域。
图片|工人整理碳纤维材料
“短切工艺使碳纤维制品成本降低了30%,产品成型时间也从连续碳纤维所需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贵州至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数介绍,与传统的连续碳纤维不同,短切工艺将纤维切割为5-50毫米的片段,并与自主研发的环氧树脂同步浸润,重构材料内部结构。这一“化整为零”的技术路径,不仅大幅缩短了成型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更突破了复杂异形结构件的制造瓶颈。
图片| 公司部分产品展示
2023年,至当科技产品一经上市便迅速打开市场,电脑外壳、汽车零部件等订单接踵而至,并成功出口至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家,订单的爆发式增长也推动了企业的快速扩张。“今年团队规模已突破110人,新加入成员达50余人。”秦数表示,为应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产能提升已刻不容缓,“目前产线正全天候运转,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将实现翻番,达到5000万元!”
截至目前,至当科技已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和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去年,公司获评“贵州省科技型企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正在新增3条生产线,让‘贵州制造’的碳纤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秦数指着车间内初具规模的新产线说道,“短切碳纤维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为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公司未来将持续拓展更多应用领域,推动碳纤维产品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