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表示,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氢能重点应用领域,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抓住关键技术领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政府在鼓励产业上下游联合,努力培育补齐产业链的同时,还应优化投融资和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通过研发支持、产业扶持、示范工程等项目,鼓励整车企业、能源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加大对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投资力度,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行业集中度。”
记者了解到,《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的发布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在产业积极发展、政策支持加力的背景下,氢能制备、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取得多个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20多个省区市已发布氢能规划相关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央国企民企外企都对氢能产业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介绍,目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在氢能制备方面,华北、西北等地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电解水制氢成本稳中有降;在氢能储运方面,20兆帕气态高压输氢和高压管输拖车输运为主,积极拓展液态输氢和天然气管网掺氢运输;氢能加注方面,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约占总数的40%,加氢站数量居,35兆帕智能快速加氢机和70兆帕一体加氢站推动加氢站技术获得突破;在多元应用方面,除传统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氢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其他领域正稳步推进试点应用。
“在交通领域,我国现阶段以客车和重卡为主,正在运营的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车辆数量超过6000辆,约占运营总量的12%,已成为大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和应用市场,形成了极具活力和特色的发展。”刘亚芳说。
氢能产业实现稳中有进,龙头企业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万钢强调,《规划》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在落实这一规划过程中,需要龙头企业牵引,“一盘棋”高水平布局氢能产业链。
刘亚芳表示,能源局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宏观引导,推动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探索中长期高效利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部分龙头企业开始探索全产业链生态、多应用场景氢能开发利用。龙头企业在氢能产业的布局已涉及制储输用各个环节,并积极探索氢能交通、氢冶金、应急电源等多元应用场景,正率先统筹数字氢能检测认证、金融与孵化等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2020年,工信部、能源局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先后加入的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以及河南已形成“3+2”示范城市群格局。万钢建议,可考虑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联合各省市,逐步构建跨区域联通氢能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跨区域联动发展。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要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的逐步提升到实现较大突破的质变过程。”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认为,现阶段要坚持安全为先,构建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布局多元应用,重在开展试点示范,坚持“小步快走”,在保证产业“走稳走实走远”的同时,坚持开放合作,构建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