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正式亮相。该产品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经测试验证,上海石化60K碳纤维丝束拉伸强度突破4.9GPa,单股丝束可吊起1吨重物;弹性模量可达260GPa以上,可用于未来功率更大、叶片更大的深远海风电叶片等场景。
至此,中国石化已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为我国碳纤维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国碳纤维产业布局
据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碳纤维年产能达14.56万吨,2025年预计增至15.08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一半,年均增速超12%。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为代表的多家碳纤维生产企业都突破了生产技术问题,能够实现碳纤维的批量生产,并且成功开发出了下游行业需要的各种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国产T700、T800级碳纤维已实现规模化生产,部分产品性能接近日本东丽同类水平。
在需求方面,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制造需求的大幅提升,以光伏产业、无人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民用需求等,中国都超过了其他国家。因此,中国的碳纤维产业在2020年左右快速发展起来。
伴随产能规模的扩大,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区域布局也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特色格局,不同地区依托自身优势构建起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其中:
华东地区凭借早期技术积累和多元化产业生态,已形成从碳纤维原丝生产、复合材料加工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产能占比达到37.53%,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东北地区则以吉林为核心,依托老牌化工企业的技术沉淀实现集约化生产,产能占比约30.89%,在传统碳纤维领域保持着稳定竞争力;
西北地区则借助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快速崛起为新兴生产基地,产能占比达24.35%,为产业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撑,三大区域合计产能占比更是高达92.77%,构成了我国碳纤维产业的主要版图。
华东地区
中复神鹰产能现状:西宁基地2.5万吨/年(T700-T1100级)、连云港基地3500吨/年,总产能2.85万吨。2025年Q2新增500吨,总产能达2.9万吨。在建项目:连云港新建3万吨/年项目(2026年投产),届时总产能5.9万吨。其技术路线以“干喷湿纺”为核心,是其核心竞争力。产品覆盖T700级、T800级、T1000级、M40级等高性能小丝束(12K/24K),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的绝对龙头。
上海石化现有产能:拥有1.2万吨大丝束产能(上海基地)。最新重磅规划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约32亿元,新建年产3万吨大丝束原丝、1.5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2024年开工,2027年投产)。48K大丝束碳纤维6000吨/年,原丝2.4万吨/年,产品用于风电叶片拉挤板。
中简科技产能现状:ZT7系列(T700级以上)产能2800吨/年(按12K 折算),ZT9H(T1100级)2023年批产,贡献收入1.5亿元。扩产计划:三期工程2025年投产,总产能(按12K折算)达3500吨/年,四期项目定位M40J级以上,2026年试产。应用领域:与光威复材类似,主打ZT7系列(相当于T700级)、ZT8系列(相当于T800级)等高技术产品。其净利率高达43.83%,为行业之最。
江苏恒神:产能为4500吨/年,能为客户提供性能稳定的T300、T700、T800系列的3K,6K,12K碳纤维产品;T1000以及高模量系列产品已研发成功。公司在陕西榆林规划2万吨/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总投资47亿元,采用DMSO一步法工艺技术。其中5000吨/年一期一阶段工程于2024年7月开工建设。
光威复材产能现状:T700级以上8000吨/年,预浸料1500万平方米/ 年,产品用于航空航天及新能源汽车。增产计划:内蒙古基地新增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2025年高端产品收入占比目标40%以上。产品覆盖T300、T700、T800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并向下游拓展预浸料和复合材料制品。
山东永成新材料产能现状:一期4000吨/年T800/T1100 级碳纤维已投产,产品用于航空航天及压力容器,2025年产能利用率目标 80%。技术突破:T1100 级碳纤维实现千吨级量产,拉伸强度6400MPa,2025年订单量同比增长120%。
新创碳谷:已建成碳纤维生产线6条,年产能1.8万吨。其原丝项目也已正式投产,形成了3.6万吨的生产能力。
福建福维:规划年产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采用聚合-纺丝一步法工艺,单位能耗11.42吨标煤/吨,2026年12月建成。
杭州和顺科技:年产350吨M级(高模量)碳纤维项目已于2025年7月开工,2027年竣工,配套850吨原丝产能,产品用于高端体育器材等。采用高温快速氧化工艺,拉伸模量超475GPa,目标成本较东丽低25%。
山东精昌:规划总产能6万吨,一期1.5万吨。
韩国晓星(江苏新沂基地):在江苏的碳纤维项目位于新沂经济开发区,其碳纤维规划产能为0.96万吨/年,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超30亿元。韩国晓星高性能碳纤维新沂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6.14亿美元,是徐州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工厂一期规划产能4800吨,预计于2025年2月开始运营。
东北地区
吉林化纤:产能居全球产能第二,当前运行产能约5.4万吨(含子公司吉林碳谷、吉林国兴),其中湿法3K碳纤维2000吨/年,大丝束原丝15万吨/年。子公司吉林碳谷是全球最大的大丝束原丝供应商。吉林化纤专注大丝束(24K以上),主打工业级碳纤维,如50K大丝束。优势在于从原丝到碳纤维的一体化布局,成本控制能力极强。正在规划2028年建成10万吨级基地,重点发展T800级及风电专用35K产品,2025年T800级产能占比提升至30%。
海亿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6月,讷河市政府与海亿科技签署了聚酰亚胺纤维及碳纤维产业集群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总投资110亿元,总体规划产能5万吨/年。其中,二期投资55亿元将建成年产2.4万吨聚丙烯腈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近期项目拟建设年产4000吨高性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生产线。
春汇商贸(北京)有限公司:2024年9月26日,哈尔滨宾县人民政府与春汇商贸就春汇碳纤维产业园项目签约,总投资45亿元的春汇碳纤维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计划建设周期为2025至2027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利税5亿元,将重点布局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碳纤维氢气瓶生产线及新型热塑性碳纤维生产线,但具体的产能规划尚未明确披露。
辽宁奥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鞍山市,原有沥青碳纤维产能400吨/年。其年产1000吨沥青基碳纤维、500吨热场隔热材料一体化生产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正在推进中,项目达产后,沥青基碳纤维产能将大幅提升。
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抚顺市,前期规划建设一条20吨/年高模量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中试验证线,未来规划产能为1200吨/年高模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
西北地区
中复神鹰西宁基地已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碳纤维生产基地,2024年产能已达2.5万吨。兰州蓝星纤维是国内较早实现大丝束碳纤维(50K)量产的企业,采用独特的NaSCN(硫氰酸钠)溶剂路线。50K大丝束碳纤维1500吨/年,采用NaSCN一步法工艺,产品性能对标进口。现有产能约1500-4000吨。规划到2025年,通过二期项目将产能提升至2.5万吨。
甘肃纳塔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产业园,专注于高端碳纤维材料生产及风电产业链布局。目前,公司正在建设万吨级碳纤维项目,总投资27.7亿元,分三期推进2.4万吨产能建设,一期主要包括碳纤维高端装备生产线、综合利用车间、库房、办公楼以及宿舍楼的建设。二期工程则专注于年产4000吨T800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的建设。
华中地区
河南永煤碳纤维:产能现状一期500吨/年MH300级(T300 级),二期8000吨/年项目2025年投产,产品定位工业级及民用领域。采用煤基沥青基碳纤维,成本较PAN基低18%-22%,2025年目标毛利率35%。
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50吨/年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线。此外,其新建公司总部及百吨级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线建设项目已公示,项目建成后年产碳纤维350吨、碳纤维预浸料30万平方米、碳纤维毡200吨。
华北地区
太钢钢科:依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的技术(中国碳纤维研发的“摇篮”),T800H级碳纤维500吨/年,产品用于航天结构件及压力容器。2025年启动了年产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2026年总产能将达6000吨,覆盖T700-T1100 级。
西南地区
四川雅安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园规划5万吨产能,近期建设4000吨。
四川秀德畅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碳纤维原丝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1万吨项目。
华南地区
东华能源:在广东茂名投资37.37亿元建设万吨级碳纤维项目,一期4800吨(2024年5月开工)。
广东纳塔:规划产能为1万吨/年,项目分三阶段建设,具体情况如下:一阶段:建设0.25万吨/年碳纤维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具体包括31条5000吨/年干喷湿法纺丝线、1条10000吨/年湿法纺丝线、1条2500吨/年碳化线,可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原丝 15000吨/年、碳纤维2500吨/年。二阶段:建设0.25万吨/年碳纤维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可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原丝 15000吨/年、碳纤维 2500吨/年。三阶段:建设0.5万吨/年碳纤维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可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原丝30000吨/年、碳纤维5000吨/年。
此外,新疆隆炬新材料2025年产能4500-4800吨,主营T400-25K风电专用碳纤维,年产值3亿元,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扩产计划:规划2027年建成5万吨原丝+ 2.5万吨碳纤维基地,配套绿电生产,目标成本较华东低20%。
克拉玛依愿景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碳纤维项目分四期进行,一期主要建设高性能长丝中试装置、年产15000吨高性能纤维生产线、年产15000吨编织物等各类复合材料生产线及配套办公楼等生活设施。2023年7月7日,该公司第一批高性能碳纤维生产设备进场,设备为年产量3000吨高性能碳丝生产线,计划2023年10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年底进行试生产。
新疆万利(浙江万利碳纤维):规划在阿勒泰地区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原丝+3万吨高端碳纤维项目,产品T700-T800级,2025年8月开工,配套航空航天及新能源汽车领域。
未来发展趋势
01
产能扩张加速
全球范围内碳纤维产能扩张态势明显。一方面,国际巨头积极布局,如日本东丽、美国赫氏等,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在大力跟进,像吉林化纤、江苏恒神等纷纷投资建设新生产线。
02
技术突破持续
技术层面,低成本制造技术和高性能产品研发是两大关键方向。低成本方面,大丝束原丝技术和连续碳化工艺逐渐成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高性能领域,高模量、高强度的碳纤维产品研发取得进展,满足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此外,碳纤维回收利用技术也成为行业热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03
应用领域拓展
碳纤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风电领域,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新能源汽车中,用于电池壳体、车身结构件,实现轻量化,提升续航能力;轨道交通方面,应用于车辆部件,减轻车身重量,提高运行效率。随着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碳纤维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领域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中国碳纤维产业已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未来十年将是向“领跑”跃升的关键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体系。这一进程不仅关乎材料科技的突破,更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