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复合材料  碳纤维  预浸料  玻璃  价格    热塑  直径  产能  玻璃纤维 

军用碳纤维龙头

   日期:2022-07-18     来源:价值目录    浏览:480    评论:0    
核心提示:1. 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军企业,公司盈利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1.1 公司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跑者,实控人皆为业内顶尖专家公司从成
  

1. 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军企业,公司盈利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

1.1 公司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跑者,实控人皆为业内顶尖专家

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围绕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目前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的领跑者,获批工信部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2008 年 4 月,为 承担科技部“86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工程化”重点项目,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15 年 9 月,股份制改造后变更为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2019 年,公司多项项目被列 入江苏省发改委战略新兴产业项目;2019 年 5 月 16,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20 年 11 月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2022 年 3公司定增扩大高 性能碳纤维产能。

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技术,注重应用,技术向纵深发展,应用向 纵横发展”为战略目标,用科技与创新为社会持续提供更高性能的碳纤维。目前公司是专 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先的军用高端碳纤维制造商。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杨永岗和温月芳,两人皆为国内碳纤维领域的顶尖专家。公司实际 控制人是杨永岗(公司董事长)和温月芳(公司董事、总经理、总工程师),为一致行动 人关系。截至 2022 年 3 月 28,杨永岗直接持有公司 3.22%的股份,持有常州华泰投资 管理有限公司 30.08%、持有常州市中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63.34%的股份;温月芳直接持有公司 0.88%的股份,持有常州华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30.08%、持有常州市中 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0.91%的股份。杨永岗、温月芳均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人 物,在碳纤维领域拥有多年的研究和开发经验。

企业属于双科学家领衔的科技创新型公司, 杨永岗先生曾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担任研究员,2013 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同时任科技部 863 计划新材料组专项专家、复合材料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温月芳女士曾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中科院和发改委等部委的多项科研项目。

1.2 公司具备多型号碳纤维工程产业化能力,ZT7 系列已批 量稳定供应国内航空航天领域

公司主要产品为高性能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 的先进水平,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公司于2010年8月建成了一条150吨/年(12K) 或 50 吨/年(3K)高性能碳纤维柔性生产线,其中 98%以上的生产设备为自主研发设计和 国内制造。

目前,公司具备高强型 ZT7 系列(高于 T700 级)、ZT8 系列(T800 级)、ZT9 系列(T1000/T1100 级)和高模型 ZM40J(M40J 级)石墨纤维工程产业化能力,其中司 ZT7 系列(高于 T700 级)碳纤维产品打破了发达对宇航级碳纤维的技术装备封锁, 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型产品先进水平,经过严格的产品验证,已批量稳定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八大型号。

此外,公司募资建设的 1000 吨/年国产 T700碳纤维扩建项目已 于 2020 年 3 月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降低产品成本,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1.3 订单放量叠加成本优化助力公司增收增利

得益于航空航天应用领域需求释放以及公司产品不断拓展,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态势。公司近几年不断夯实主业,受益于航空航天应用领域产品需求的快速释放, 以及公司产品的不断拓展,2016-2020 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 1.50 亿元提升至 3.90 亿元, 增长 158%,CAGR 为 26.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 0.57 亿元提升至 2.32 亿 元,增长 307%,CAGR 达 42.19%。其中,公司 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3.90 亿元,同比 增长 66.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32 亿元,同比增长 70.09%;公司 2021Q1-Q3 实现营业收入 3.00 亿元,同比增长 15.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利润 1.45 亿元,同比增长 10.29%。

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销售贡献公司主要营业收入,历年营收占比超 98%。公司主营业 务突出,主要来自于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碳纤维和碳纤维织物为两种不同应用形式,客 户根据自身需求决定采购产品形态。通常情况下,如果客户采购公司碳纤维后需进一步加 工为碳纤维织物,则客户倾向于从公司直接采购碳纤维织物;如果客户采购公司碳纤维后 直接制作碳纤维预浸料,则从公司直接采购碳纤维。

 

020 年,碳纤维(84.56%)和碳纤 维织物(15.40%)两大产品合计占比 99.97%。营业收入中其他业务收入主要为废丝的销 售,但随着生产线的性能越来越稳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碳纤维产品质量稳定性进一步 提高,各环节的废丝产量与占比呈逐年降低趋势。

 

碳纤维产品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稳步提升。2016-2020 年,随着 公司营业收入逐年增加,产品的规模效应推动公司毛利率从 67.94%提升至 83.89%,提升 了 15.95%;此外,公司期间费用率保持相对稳定,而销售净利率整体亦呈现增长趋势,净利率从 2016 年的 37.79%提升至 2020 年的 59.65%,提升 21.86%。

公司通过不断增加 研发投入和扩大产业化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性,预计随着产品订单快速增 长,公司营收将保持持续增长,且高盈利能力有望保持并得到进一步提升。

2. 碳纤维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国产化率和产能利用率快速增长

2.1 碳纤维下游应用广阔,行业技术壁垒高

(一)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异,下游应用广阔

碳纤维因其独特的性能,是轻量化材料的重要一员。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 下裂解碳化形成碳主链结构,含碳量超过 90%的纤维状新型无机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 碳纤维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抗断裂能力)、比模量高(抗形变能力)、热膨胀系数小、 耐腐烛、耐疲劳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体地,碳纤维的密度约为 1.5/cm3,约是钢密 度的 1/4 和铝密度的 1/2,在达到相应强度和刚度所用的材料质量相比钢在内的传统材料 均有明显的下降。这完美解决了一些对重量敏感领域的需求(例如航空航天)。此外,加 上碳纤维还具备柔软可加工特性,碳纤维已成为轻量化材料的重要一员,并逐步取代以往 的金属材料,在国防军工和民用领域均被日益广泛地使用。

 

 

碳纤维因其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以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按照力学性 能分类:碳纤维在应用时主要是作为增强材料,因此一般通过其力学性能特别是拉伸强度 和模量进行分类,可分为高强、高模和高强高模等体系。我国已于 2011 年颁布了《聚丙烯 腈(PAN)基碳纤维标准(GB/T26752-2011)》,由于日本东丽在碳纤维行业 具有绝对优势,国内一般采用日本东丽标准进行分类。依照日本东丽公司牌号,高强 度级别碳纤维以 T 开头,高模量级别碳纤维以 M 开头,高强高模碳纤维则用 M 开头、J 为 后缀表示。其中 T 系列应用广,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体育休闲、建筑补强以 及风电叶片等领域。碳纤维主要的应用形式是作为树脂材料的增强体,所形成的碳纤维 增强树脂(CFRP)在导弹、空间平台和运载火箭、航空器、先进舰船、电动汽车、风电叶 片,燃料电池,电力电缆、医疗和工业设备等十多个军民用领域。

(二)碳纤维产品制备工序繁多,行业技术壁垒高

碳纤维制备工艺复杂,原丝(聚丙烯腈纤维)需要经历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表面 处理等一系列步骤才能终形成碳纤维。原丝经预氧化处理后转化为耐热梯形结构,再经 过低温碳化(300~1000℃)和高温碳化(1000~1800℃)转化为具有乱层石墨结构的碳 纤维。在这一结构转化过程中,较小的梯形结构单元进一步进行交联、缩聚,且伴随热解, 在向乱层石墨结构转化的同时释放出许多小分子副产物。同时,非碳元素 O、N、H 逐步 被排除,C 逐渐富集,终形成含碳量 90%以上的碳纤维。

2.2 市场稳步增长,国内市场呈现爆发趋势

(一)碳纤维市场需求增速有望提升,国内碳纤维需求增速远超,高端工业占比有待提升

碳纤维市场增长强劲,2014-2020 年国内碳纤维需求量 CAGR 为 22.03%,远 超增速,但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随着国内技术进步,高端领域需求潜力巨大。

>根据 《2020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0 年碳纤维总需求量约为 10.69 万吨, 相比 2008 年的 3.64 万吨,CAGR 为 9.39%。随着碳纤维成本下降,下游应用领域将不断 拓展,预计到 2030 年碳纤维总需求将突破 40 万吨,CAGR 为 14.11%。2020 年 碳纤维应用领域集中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等领域,其消耗量占比分别为 15%、 29%和 14%,对比 2019 年,风电市场依然保持在 20%的强劲增长,而航空航天市场(主 要是民用航空、公务机)则受国内外环境影响,用量急剧降低。

2020 年碳纤维的总需 求为 4.89 万吨,同比增长 29%,碳纤维需求量 2014-2020 年的 CAGR 为 22.03%, 增速远超总体水平。2020 年我国碳纤维应用领域(按消耗需求量)主要集中于风电叶片和休闲体育,占比分别为 41%和 30%,而航空航天应用占比仅为 3%,与 15%的占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伴随我国碳纤维技术的进步,未 来碳纤维在高端领域的需求潜力巨大。

 

(二) 航空飞机或带来大增量,航天用复合材料拉动碳纤维需求增长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新型直升机及战斗机应用范围拓宽,国产复材受下游拉动有望快速 放量。我们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军机碳纤维需求量为 6919 吨。据《World Air Forces 2021》 的统计数据来看,军用飞机数量为 3260 架,只有不到美国的 1/4,且我国目前仍有 500 多架二代歼击机,占比达 47%,第四代战斗机刚刚列装,整体相比美国落后了一代水 平,面临迫切的量增代升需求。

目前,国内高端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实现突破, 在军事装备数量处于较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有望受益于 下游重点型号放量。根据 FlightGlobal 的数据,2011-2020 年,我国军用飞机的 CAGR 为 2.54%,再结合当前国内各大飞机总装厂产能及市场需求情况,给出以下假设:

1)考虑到当前我国与美国军机飞机数量和代次的差距,结合我国自身的产能情况,我 们预计十年后新增军机 4810 架;2)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占比为 60%;3) 部分型号飞机复材占比参考国外同等型号。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军机碳纤维需求量为 6919 吨。

目前我国国产客机复材用量占比小,对标先进民机水平市场空间广阔。根据《A350 的复合材料构件制造》,空客 A350 复合材料结构重量高达 52%,波音公司的 B787“梦 想飞机”,复合材料应用率达到 50%,是个同时采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和机 身的大型商用客机。与之相比,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国内支线客机 ARJ21-700 率先 使用复合材料结构,用量占结构重量仅为 2%;国产大型客机 C919 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 为 12%;目前 CR929 项目正按计划进行,预计于 2025 年前后飞,据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总裁斯柳萨里介绍,C929 飞机的复合材料比重将超过 50%。

对标国际民机先进水 平,预计 CR929 实现量产后将带动国产民机复材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航天飞行器对重量要求严格,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轻质化特点,需求快速增长。以高 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典型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作为结构、功能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构件 材料,在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飞行器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水平和规模已 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跨越式提升和型号研制的成败。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推动了航天整体 技术的发展。在导弹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通常可应用在弹体、弹体整流罩、弹翼、支架 等主/次承力结构部件等。在运载火箭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固体发动机壳体结 构、箭体整流罩、级间段、卫星支架等部件。

高模量碳纤维质轻、刚性,尺寸稳定性和导 热性好,因此很早就应用于人造卫星结构体、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中。近年来,欧、美等 先进航天飞行器结构系统正朝着全复合材料化方向发展,旨在进一步突出结构减重的 应用目标。碳纤维复合材料显著的性能优势和潜在的轻量化能力,使其在运载火箭和导弹 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该领域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大。

2.3 国外产能和技术,国内企业产能利用率快速增长,研 发生产实力不断提升

(一)美、中、日企业产能居前,日美垄断高端碳纤维市场

美、中、日三国碳纤维产能占产能的近 60%。根据《2020 碳纤维复合材料 市场报告》,2020 年运行产能(具备生产能力的产线)共计 17.17 万吨,其中,美国 生产技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完备的产业链生态,占据产能的 22%;日本主要依靠超强的 技术与融入产业生态的能力,占据产能的 17%;除了台湾地区的台塑及永虹 等企业,近几年凭借技术突破及产能扩张,目前已占据产能的 21%。

 

日美碳纤维企业垄断国际碳纤维市场。国际碳纤维行业的集中度非常高,极高的技术 壁垒、巨额的资金投入使得国际上真正具有碳纤维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数。从碳纤维市场的份额划分看,国际碳纤维市场依然为日、美企业所垄断。

据中简科 技招股说明书,小丝束市场日本企业市场份额达 49%,分别由日本东丽、日本东邦和日本 三菱丽阳三家企业占据,其中,日本东丽作为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 是波音公司长期、稳定也是主要的供货商;大丝束市场美国赫氏占 58%,处于明显主导 地位。

(二)国产化率和产能利用率提升,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碳纤维市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龙头企业有望把握发展机遇。根据《2020 碳 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碳纤维需求量由 2014 年 1.48 万吨增长至 2020 年 4.89 万 吨,年复合增速 22.03%,增速远超总体水平。

2020 年碳纤维需求相比 2019 年 增长了 29%,其中,进口量为 3.04 万吨,占总需求的 62%,国产碳纤维供应量为 1.85 万 吨,占总需求的 38%,相比 2019 年 32%的国产占比,上升约 6%,与 2013 年 10%的国 产化率相比,上升 28%,进口替代趋势明显。

未来国产碳纤维需求有望实现持续高增长, 预计在 2025 年前后,国产碳纤维占比有望超过进口。碳纤维市场的龙头企业或将凭借 自身技术和产品的优势直接受益,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行业集中度较高,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但相较国际水准仍存差距。根据《2020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0 年的运行产能约为 3.62 万吨,前八大企业合计产 能 3.01 万吨,CR8 为 84.51%,行业集中度高。产能利用率也在快速提升,在 3.62 万吨 中,实际产量是 1.85 万吨,产量/产能比为 51.2%,相较 2018 年的 33.6%以及 2019 年 的 45.0%持续提升,但与国际水准仍有差距。

 

头部碳纤维企业研发生产实力不断提升,企业结构性分化趋势明显,拥有先进生产技术 的龙头企业有望强者恒强。

目前,我国大多数碳纤维企业所提供产品以中低端民品碳纤维 为主,加之国外龙头企业依靠自身规模化、低成本化优势对国内倾销式销售低端碳纤维, 国内碳纤维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此外,由于受到国外碳纤 维技术的封锁,目前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质量稳定性差,国内高性能 碳纤维长期处于供不应求局面,产品销售价格远高于进口的普通民品价格。

近几年,随着 国内企业在碳纤维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研发生产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中简科技、光威复材两家公司依靠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已成功研制出性能稳定的高品质碳纤维,产品质量、 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具备替代进口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需求的能力,是国 内少数有盈利能力的碳纤维企业。

3. 技术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布局航空航天助力未来高成长

3.1 产品性能优越,技术优势助力公司抢占军品先机

(一)公司批量稳定生产的 ZT7 系列碳纤维性能优越,质量稳定性高

公司批量稳定生产的 ZT7 系列碳纤维性能超过日本东丽 T700 产品,形成全新一代航空用复合材料体系。ZT7 系列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以及面密度等性能参数及其离散性的综合结果优于进口的日本东丽 T700S 级碳纤维。

此外,ZT7 系列碳 纤维不追求产品的单一指标而追求综合平衡,以及与树脂的佳匹配。ZT7 系列碳纤维与 国产树脂基体复合性良好,其加工工艺、复合材料等综合性能优于进口 T700S。

ZT7 系列 与某双马树脂的绝大多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均超过日本东丽 T700S 与对应双马树脂的 复合材料,形成全新一代航空用复合材料体系。

公司 ZT7 系列碳纤维具有较高的质量稳定性,实现了材料质量稳定性与材料性能并重的紧密结合。

CV 值是衡量碳纤维质量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公司主要产品 ZT7 系列碳纤维 具有优异的 CV 值,国内次实现了材料质量稳定性与材料性能并重的紧密结合。与进口东 丽 T700S 碳纤维以及其他同类型国产碳纤维相比:ZT7H 碳纤维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等性 能方面均表现出了低离散系数,具有较高的质量稳定性。

ZT7 系列碳纤维质量稳定性优于 国内能够进口的 T700S 级碳纤维,也优于同期研制的其他同类型国产碳纤维,大大缩短了 国产碳纤维的工程化应用进程,保证了航空航天装备应用的进度和质量。

(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后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自主研发,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公司 2020 年研发费用为 3068.57 万元,大幅增长 83.87%。近五年公司研发支出由 1275.71 万元上升至 3068.57 万元,CAGR 达 24.53%。

公司近年围绕碳纤维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投入较多资金开展了 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的研制工作,正逐渐打破欧美对高端技术的垄断,填补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的空白。

公司作为坚持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突出,T800 级 碳纤维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M40J 项目等先后完成验收工作。

同时,公司在长期的研发 实践中,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公司数量稳步提升,形成了丰富的技术储备。未来, 公司有望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推出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高品质碳纤维新产品,提升公司业绩。

3.2 公司主要客户为军方,军用产品准入壁垒较高

公司军品占比行业屈一指,客户集中度保持高位。公司一直专注于高性能碳纤维的 研发和生产,与主要客户共同参与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与空军装备部立项项目研制国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公司前 5 大客户合计销售额占当期营收比重均超过 98%,客户集中度高。

2016-2020 年公司军品销售占比均达 99%以上,与之相比,光威复材和江 苏恒神来自于军品的销售额占比要低很多。公司军品占比行业屈一指,将核心受益于未 来五年军工行业高景气。

 

军用材料性能标准严格,验证壁垒较高。军工领域对材料的各项性能要求严格,所需 要的测试验证工作非常复杂和漫长,航空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均需经过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定型等阶段,从研制到实现销售的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高、研发风险大,根据现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只有通过设计定型批准的产品才可实现批量销售。而军工企业 一旦完成产品定型工作,一般不会轻易更换碳纤维供应商。

 

3.3 产能扩张布局航空航天,公司未来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募资 20 亿元扩大碳纤维产能规模,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为实现更高级别碳纤维的批量 化生产、夯实公司研发实力、巩固市场地位,公司披露 2021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 说明书,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不超过 10000 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 20 亿元用于高性能 碳纤维及织物产品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募投项目拟建设两条合计年产 1500 吨氧化碳 化生产线,形成年产 1500 吨(12K)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产品产能,项目建设期 4 年、运 营期 8 年。

 

丰富产品结构,全面布局航空航天领域。公司 IPO 募投项目“1000 吨/年国产 T700 级碳纤维扩建项目”对公司原丝纺丝线进行扩建,同时在公司现有土地新建一条千吨级规 模的氧化碳化生产线,新增 T700 级碳纤维生产能力 300 吨/年(3K)。


 

项目于 2016 年 6 月开工,2020 年 3 月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21 年 9 月完成客户等同性验证,投产后将主要用于保障对主要客户某型号产品的生产需求,下游主要运用于航空领域。


 

本次募投 项目的产品结构更为丰富,主要是因为本项目所建生产线为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线,可根 据客户的具体需要实现定制化生产,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型号的碳纤维。本次募投项目以 12K、 24K 产品为主,下游主要运用于航天领域,是公司主打航空航天领域产品应用的重要战略 布局。


 

公司研制的新产品已经完成性能测试,为批产后市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航 空航天应用领域均有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紧迫需求,下游多家客户出具了产品需求函, 均预计在“十四五”后期对高性能碳纤维有较高的需求量。

 

 

4. 盈利预测

 

公司的盈利预测主要基于对公司碳纤维业务的分析和预测。公司主营业务突出,主要 来自于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的销售,其中碳纤维和碳纤维织物只是为两种不同应用形式, 客户会根据自身需求决定采购产品形态。2020 年,碳纤维(84.56%)和碳纤维织物(15.40%) 两大产品合计占比 99.97%,毛利率均高于 80%。


 

因此我们根据碳纤维业务(包括碳纤维 及碳纤维织物)的整体增速以及平均毛利率情况,对公司的业绩进行预测。公司碳纤维产 品在军用领域先发优势明显,产能利用率高,盈利能力突出,未来随着军品下游持续高景 气,公司新增 T700 级碳纤维产能有望得到快速释放,助力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同时我们分 析认为,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1 年碳纤维和碳纤维织物价格分别下降 30.46%、14.63%, 产品已完成降价,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将保持相对平稳,且预计未来受益规模效应,毛利 率有所提升,期间费用率也相对稳定。


 

我们预计公司碳纤维产品 2021-23 年营收增速为 17.7%、100.4%、42.3%,对应毛利率分别为 81.1%、84.6%、85.2%;预计碳纤维织物 产品 2021-23 年营收增速为 28.3%、80.0%、40.0%,对应毛利率分别为 80.6%、82.2%、 82.8%。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5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400 9692 921  电话:0534-2666809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frp@cnfrp.com
 Copyright (c) 2002-2022 CFRP.VIP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