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2023(第17届)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在沪鸣金,上海成为各路创业者的最大舞台,也是逐鹿各大赛道的竞技场。在大学生绿色发展主题微创营中,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6所高校的21支创业团队,像碳纤维车轮一样纷纷带来“非常绿”微创业项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他们的“创业点”,有以秸秆为环保材料生产的一次性餐具,也有为城市疏水管道降低结构腐蚀可能的纳米涂层,还有从连续7年治沙的社会公益社团发展出数字化治沙的初创项目。
创业或许永远不会晚,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早在大学期间,吴睿昌和他的合伙人就将专业知识应用于骑行爱好中,亲手制作了改良的自行车配件,其中包括轮组。这些改良的轮组受到了骑行爱好者的喜爱,并逐渐发展成了VORTEX 博士轮项目。吴睿昌说:“我们团队都来自同济大学,有力学背景,知道碳纤维在什么部位堆叠受力最好,可以把轮子做得更轻,耐用性更久。”
据了解,“VORTEX 博士轮”的轮组每爬升1000米的海拔,可以节约48秒时间,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如今,骑行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运动方式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公司的产品开始远销海外,在意大利、新加坡和日本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面对创业学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敏分享说,绿色低碳和循环使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她提到,欧盟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产品的耐用性、可重复使用性和可降解性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希望青年学生在创业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竞争力,还要从技术、模式和管理创新的角度重视整个生产环节,提高产品或行业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在此次广发证券·KAB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绿色发展主题的微创营项目路演中,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绿色有机肥料研发到智慧牧场等,这些创业项目也引起在场投资人关注。在广发乾和硬科技行业投资部投资经理史团伟看来,大部分项目都是大学生或师生共创的项目,这是高校相关机构、实验室多年科研积累、自然而然产生的科研项目,有很好的科技含量,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很多项目只是一个小小的项目,一个微创新、微创业,但是可以看到它的应用前景是很广泛的,可以在细分市场里有很好的应用。”悦一资本董事长杨延华认为,这些创业项目的共同点在于体现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ESG(环境、社会、治理)这个主题。
“今年,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我们在大学生微创业行动项目征集中设立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个赛道,并举办相关主题微创营,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作为KAB(Know about Business)全国推广办公室总干事,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表示,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发起9年来,覆盖上千所高校,上万个项目进行了专题展示,不断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加强对创业大学生的资源对接与扶持。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许涛眼中,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期间,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倡导绿色发展主题,并把各高校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汇聚起来,通过微创营这种集专题培训、项目路演、参访交流的方式,开拓了营员国际视野、提升了营员创新能力。据悉,在绿色发展主题微创营举办后,主办方还将联合相关高校、机构共同举办科技创新主题微创营、乡村振兴主题微创营。
有意思的是,双创之风不止吹在校园,那一身“橄榄绿”的戎装也“非常绿”。本周,在松江G60科创云廊进行的第三届“戎创”建行杯上海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也落下大幕。大赛今年7月在全市各区组织开展项目选拔,共吸引359家退役军人企业(团队)报名。经过各区初赛、市级复赛赛前培训、市级复赛选拔,最终66家优秀企业(团队)晋级决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总决赛分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两个赛道,每个赛道又分“戎耀组”和“戎新组”,以“8分钟路演+5分钟答辩”的方式进行。评审专家从退役军人创业风采、商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综合评审,重点关注项目的商业潜力、引领示范效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创新创业同样可以为退役军人打开智慧和力量的“窗口”。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方面表示,通过军创服务平台“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汇聚双创资源为广大退役军人“能创业、创成业、创大业”蓄势赋能,助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