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光启在广东顺德举行主题为“领航万亿新赛道、重塑产业格局、开启新纪元”的十年战略发布会,吸引了政府领导、产业界合作伙伴以及投资机构代表等近600人参与。

发布会上,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博士发表了重要演讲。他以1076组详实的数据,回顾了光启多年来在超材料领域的奋斗历程。
坚守主航道:
从“立基固本”到“拓果深耕”的进阶之路
当前,航天航空装备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根据各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美国三大主机厂2024年总收入达到10063亿人民币,累积积压订单均创历史新高,达到33071亿人民币,目前中国三大主机厂2024年总收入为1610亿元。随着当前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每年15%-20%的发展增速,未来通过深化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产业生态、拓展国际市场及布局未来赛道,将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产业从千亿级规模步入万亿级规模,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而伴随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市场的迅猛发展,传统技术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功能结构设计、制造及量产需求。在此背景下,超材料技术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核心产品的关键支撑,为其提供创新性的设计、制造与量产解决方案,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
光启作为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万亿级赛道的核心技术平台,深耕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已达十五年之久。其超材料复杂结构件产品已全面覆盖新一代尖端装备,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构建的坚不可摧的超材料产业壁垒。
技术壁垒建立:
从“单点技术攻坚”到“功能结构一体化”的演进
从实验室的首次材料突破,到如今累计6000项专利的全球专利壁垒,每一组数据背后都凝聚着光启人对技术“无人区”的勇敢探索。
不仅如此,作为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博士始终以坚定的决心推动我国超材料行业发展。光启通过上市前在超材料行业投入的10亿研发资金,以及上市后又将募集的70亿,合计80亿元资金全部投入超材料产业发展。在持续的高额投入下,催生了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而1331万行设计源代码与8000万条实测曲线,则构建起技术迭代的“永动机”。这些数据不仅构建起“超材料的功能结构一体化的强大技术能力,成为了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的核心技术,更标志着中国超材料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产业化路径:
实现“造得出”且“用得起”的伟大跨越
光启用十五年时间,成功打通了技术、成本与市场的全链条。从最初单一功能的材料验证,到如今覆盖几十类功能、数千项性能指标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从“造得出”的工艺突破,到“用得起”的成本革命。


这一伟大跨越的背后,是729亩产业基地、4641套专用设备、8646套特种工装组成的“超级工厂”,更是光启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无畏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超材料技术领域披荆斩棘,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不断推动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态化未来:
从企业突破到产业协同的升级之路
光启的十五年发展历程证明,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终将走向产业协同。光启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到装备集成的全链条闭环。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开放与标准制定将成为竞争焦点。光启已牵头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吸引全国创新力量共同探索更多的超材料应用场景。当万亿级航天航空装备市场向超材料敞开大门,生态化的产业格局将决定谁能成为真正的“规则制定者”。
这1076组数据,不仅是光启的“成绩单”,更是中国超材料产业的“进化史”。从技术壁垒的建立,到产业化的跨越,再到生态化的升级,光启用十五年时间证明了:真正的技术领先,不是昙花一现的突破,而是持续进化的能力;真正的产业变革,不是单点突破的狂欢,而是全链条的共振。在万亿级市场的星辰大海中,超材料技术的生态化未来,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