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嵘带记者来到烷基化装置控制室,指着工艺流程图中的风机K-8300介绍,因涉酸工况,K-8300又称酸雾风机,原设计是不锈钢SS316L材质,寿命一般不超过3个月。后来对叶轮进行防酸涂层,但5个月左右涂层会出现局部起皮剥离,甚至腐蚀开裂。
制造这台碳纤维叶轮,有什么技术含量?记者来到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寻求答案。
在研究院实验室,碳纤维专家黄胜德正为客户量身定制碳纤维筋。只见由不同规格、不同性能碳纤维组成的丝束通过模具,一条碳纤维筋缓缓拉挤成型,类似钢筋,但比钢筋强度更高。
“碳纤维最广泛的应用,是采用‘碳纤维+树脂’传统工艺制备成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黄胜德介绍,“而碳纤维叶轮采用的是碳碳复合新材料,是由碳纤维和基体碳组成的多相材料,技术含量高、制备工艺难。”
黄胜德与设备动力部、炼油部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了K-8300风机叶轮技术攻关。针对生产难题,攻关小组与科研单位、制造企业协同,创造性地将高性能碳碳复合新材料应用到叶轮领域。“碳碳复合新材料在风机叶轮领域应用,是碳纤维深化应用的又一次创举,再拔头筹。”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沈伟说。
据了解,中国石化系统内有6家企业建有烷基化装置,均存在风机K-8300叶轮腐蚀问题。有的企业对叶轮进行防腐涂层处理,有的企业对叶轮材料进行更换,但前者运行时间短,后者材料价格高。“碳纤维叶轮使用寿命是现有材料的10倍以上,性价比高。”沈伟说,这将解决烷基化装置因风机叶轮腐蚀造成运行时间短的难题,为国内同类装置提供借鉴。
从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应用,到碳纤维碳碳复合新材料应用,上海石化在多个应用领域拔得头筹。在上海石化碳纤维展示馆,专利墙上数百张专利证书,勾画出碳纤维产业迭代升级和产品应用的足迹。
-
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工艺技术达到领先水平,可绵延数千米,推进到地层深处。油田采油工表示,这不仅解放了几十年来将金属套杆一根根连接起来的重体力活,而且碳纤维耐腐蚀、质量轻,降低了采油成本。
-
采用大丝束碳纤维筋制作的碳纤维吊杆,成功应用于青岛海口路跨风河大桥,成为我国首个应用大丝束碳纤维索锚体系的桥梁工程。
-
采用轻质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车头罩,为广州高速地铁“湾区蓝”列车减重,在国内尚属首列。
-
吉林通榆风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全球最长的陆上风电叶片,于2024年进行挂机试验,一个风电机组的扫风面积就相当于8个标准足球场。
“在碳纤维市场激烈的竞赛中,只有深化创新应用才能拔得头筹。”沈伟说。2024年,上海石化投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实验基地,满足实验需求且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形成从复合材料开发到应用的系列解决方案,进一步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为打造世界一流碳纤维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4月,上海石化年产3万吨大丝束碳纤维异地建设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我们将以建设国内头部碳纤维公司为目标,加快项目建设步伐。随着碳纤维产能规模扩大,公司将持续开拓产品应用领域,提升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为下游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