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纤维SMC材料
逆向突围,在群山间“切”出新赛道
2021年,在美国研究复合材料的秦数面临抉择:长三角碳纤维产业如火如荼,但巨头环伺。“若做连续纤维,与发展成熟企业竞争几乎毫无胜算。”她回忆道。彼时国内短切预浸料完全依赖进口,高端汽车车身上炫目的花纹背后,是单件数万元的成本和动辄数十小时的生产周期。
“为什么不能让它像注塑一样快?”秦数带着差异化方案回到贵阳,凭借着在海外积累的复合材料经验,果断带领团队开启了攻关之旅。
接下公司后的半年里,秦数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配方的研发上。经过反复试验和设备改造,团队解决了材料配比、生产工艺等核心问题。2023年,至当科技自主研发的碳纤维SMC材料成功推向市场。
“短切工艺能将碳纤维成本降低30%,成型时间也从连续碳纤维的40分钟压缩至10分钟,连续纤维预铺层加模具升降温至少1小时,短切纤维都可以省掉这些流程。”秦数解释道,与传统连续碳纤维不同,短切工艺将纤维切割为5-50mm片段,同步浸润自主研发的环氧树脂重新排列材料骨骼。这种“化整为零”的技术路径,大大缩短了成型时间和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解开了复杂异形结构件的制造枷锁。
2023年,至当科技产品上市即引爆市场,电脑外壳、汽车零部件等订单纷至沓来,还成功出口到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家。订单的爆发式增长也驱动着公司快速扩张。“今年我们团队规模已突破110人,新加入的伙伴就有五十多位。”秦数介绍,为了满足市场激增的需求,产能升级已迫在眉睫。“产线正24小时全速运转,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将翻番,达到5000万元!”

工人检查生产产品
政策与自然合力的创业沃土
谈及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在故乡贵阳的初衷,秦数目光中透着笃定。她坦言,除了身为贵阳人的乡情牵引,两个核心因素促成了这个看似“非主流”的选择——贵阳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当时我们的投资人就是贵州人,他希望在复合材料几乎是空白的贵州,发展起这个产业。” 秦数接着解释道,更深层的考量,则源于核心原材料——树脂的特性需求,“树脂对温度极其敏感,最佳保存温度是20到25℃。贵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让我们的材料在转运和储存中风险大大降低,这在许多高温高湿地区是难以实现的天然优势。”
“前三年免房租,后两年房租只用支付一半的费用,让我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了很多压力,也更全心地投入到研发和生产当中。”秦数坦言,政府的精准滴灌,让公司发展一直处于快车道。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10多项发明专利和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去年,该公司获评贵州省“科技型企业”,今年还在申报国家级高新企业。
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至当科技员工平均年龄仅35岁。“贵阳综保区配套的青年人才公寓,已成为我们六七十位青年员工的‘家’。”秦数介绍道,公司员工多为从长三角、珠三角碳纤维产业一线“回流”的贵州籍技术骨干。“人才公寓不仅解决了安居问题,其社群氛围更让这些归乡游子迅速融入,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搞研发、拓市场。”

秦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让碳纤维“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进至当科技展厅,汽车引擎盖、汽车结构件、行李箱等以短切碳纤维为原材料的产品琳琅满目,而这仅是至当科技产品的冰山一角,当前,该公司生产的碳纤维产品已应用到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民用消费品等行业。
“我们已着手新增3条生产线,让‘贵阳制造’的碳纤维跑得更快。”秦数指着车间内已初具雏形的生产车间说道,“短切碳纤维的技术和成本让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未来公司还会探索更多领域的产品,让碳纤维产品更加生活化,届时公司的产值相信还会增长。”

公司部分产品展示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穿着工装的秦数笑了:“每次回贵阳都看见新变化,我也想让贵阳的山窝里能长出‘黑黄金’,证明后发之地,亦可定义产业新规则。”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贵州山坳到全球市场,至当科技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创新+政策”的双轮驱动效应。在贵阳综保区的沃土上,这家年轻企业正以碳纤维为笔,书写贵州新材料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