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复合材料  碳纤维  预浸料  玻璃  价格    热塑  直径  产能  玻璃纤维 

【复材网专访】长盛科技碳纤维突破成绩斐然,AI赋能智造新未来!

   日期:2025-09-18     来源:长盛科技    浏览:109    评论:0    
核心提示:上海复材展期间,长盛科技执行董事裴莉莉接受复材网专访,围绕公司核心产品、研发创新优势及未来发展规划展开分享,深度解析企业
  640 (4)
上海复材展期间,长盛科技执行董事裴莉莉接受复材网专访,围绕公司核心产品、研发创新优势及未来发展规划展开分享,深度解析企业在高端碳纤维领域的突围路径,展现公司以技术自主可控为核心,推动产业国产化升级的坚定布局。
640 (8)


高性能产品矩阵亮眼,超模新品即将量产

裴莉莉表示,长盛科技始终聚焦T700及以上高性能碳纤维赛道,已构建起以55GC、70系列及M系列为核心的产品矩阵,覆盖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


作为国产唯一通过中国商飞PCD批准的产品,55GC已稳定供应C919国产大飞机,性能全面对标国外同级材料,彻底打破国外在航空核心材料领域的垄断,为国产大飞机产业化提供关键支撑。


70系列产品以70GC、70UC为代表,其中70GC产品强度6600MPa以上,模量330GPa,70UC产品强度高达7000MPa,模量达到324GPa,可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航空航天产品性能需求。当前,70系列产品千吨级生产线已全线达产,其中ZA70GC碳纤维在大型客机领域应用技术已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C929大飞机进行选材应用。


作为公司重点布局的高模量产品,M系列具备“低形变、高稳定性”的核心优势,能在承受外力时保持结构刚性,预计明年一季度实现大规模量产。其应用场景覆盖航空、高端渔具、高端电子等领域,将进一步完善公司高端产品布局。



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筑牢技术护城河

她强调,长盛科技的研发优势源于“团队、合作、管理”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为技术突破提供坚实保障。


在团队支撑上,公司打造“老带新”三代研发团队,由资深行业专家把控技术方向、传承行业经验,中青年骨干攻坚关键技术、探索前沿路径,年轻人才注入创新活力,形成“经验+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协同上,与商飞、中航工业等头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围绕航空航天实际需求开展研发及应用场景适配,通过“需求反推研发”不断提升技术实用性。


在管理支撑上,将PCD全过程管理模式延伸至研发阶段,从原材料选型、工艺设计到性能测试等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管控,保障研发成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在成果转化上,与高校深度合作,将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化成果,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多项技术突破落地,推动产品性能持续升级。


科研瞄定自主可控,AI赋能全流程升级

谈及未来规划,她明确两大核心方向——以“自主可控”巩固研发根基,以“AI赋能”提升全链条效率。


研发始终聚焦“自主可控”与“产品迭代”:一方面,持续推进碳纤维原材料、生产助剂、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替代,从源头规避“卡脖子”风险;另一方面,遵循 “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在T1100稳定量产基础上,加速T1200级碳纤维基础研究,推动产品向更高强度、更高模量迭代。


在AI赋能方面,将AI深度融入生产、研发、检测全流程,实现效率与质量双提升。在装备应用上,通过AI算法实时优化生产参数,降低能耗与废品率,助力降本增效;在技术研发上,利用AI模拟材料性能与工艺匹配度,缩短配方优化、工艺调试周期;在产品检测上,借助AI实现碳纤维缺陷精准识别、性能等级智能判级,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从全系列产品矩阵的突破,到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构建,再到AI赋能的全流程升级,长盛科技正以“技术自主、产品高端、制造智能”为路径,持续领跑国产高端碳纤维产业。未来,随着M系列量产、T1200研发推进及AI技术落地,公司将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等应用场景,为中国高端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5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400 9692 921  电话:0534-2666809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frp@cnfrp.com
 Copyright (c) 2002-2022 CFRP.VIP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