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荣森是地地道道的老陕,2003年机械设计专业毕业,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就职于东莞的一家碳纤维运动器材公司。“当时的市场行情非常好,从下游应用市场来看,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占主流,我国受限于产品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规模生产高端碳纤维,因此体育休闲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当时,碳纤维核心技术和产能等主要集中于日本和美国(日本东丽、东邦、三菱和美国赫氏)。国防武器装备保障的战略物资这个属性决定了碳纤维长期受到西方禁运条例限制,国内的碳纤维技术到21世纪初都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被称为“卡脖子”的东西。碳纤维供应是“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国内下游企业在原材料的供应上严重依赖日本进口,需要交纳保证金,购买起来非常艰难。讲到这里,叶荣森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
▲2008年的叶荣森
在广东工作四年期间,他遇到很多用户有碳纤维应用产品的定制需求,但新产品研发是没有量的,少则一两件,多则十几二十件,从沟通到设计、开模、确定工艺方案,再到试样,整个流程下来成本非常高,材料厂家一般不愿意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小订单。如果说行业大环境的残酷限制是无能为力,那供需不平衡的小局部则更多是无可奈何。每当看到小订单用户被无情拒绝后客户脸上的失望,叶荣森都有种爱莫能助的悲凉感。毕竟,大批量产品都是从打样、小批量阶段成长过来的,这些“萌芽”遭遇无情的拒绝,也就意味着行业发展受到了残酷的制约。
叶荣森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这一市场空缺?于是,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成立一家公司,专为客户解决小批量打样等需求,做大厂不愿意、有些公司想做但做不了的产品。但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创业的想法暂时搁浅。
直到2008年叶荣森跳槽至上海的一家器械公司,他发现这一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让他愈发坚定了自己单干的决心,虽然他深知这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荆棘之路。
2009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叶荣森告别了从业6年的民用产业,回到了家乡西安的一家军工单位,“战场”也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转向了碳纤维的应用实践,深度参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军工产品在前期研发过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小批量(1~2件),对行业情况熟门熟路的他越来越感觉有必要尽快解决初创小订单求购无门的问题。
说干就干,2010年6月,叶荣森创立了西安拓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展开研制与生产,从小订单客户做起。他明白,只有敢为人先才能抓住市场机会。
▲拓飞复材工作人员
公司创立之初,5人团队、35平米的办公区、200平米的厂房,这就是叶荣森回忆中的情景,自嘲为“小作坊”,已经不能用简陋来形容。尽管诸多不便,叶荣森还是显得很乐观,他调侃道,整个研制的过程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成了叶荣森和团队的口头禅。
功夫不负有心人,拓飞复材现今的拳头产品是碳纤维卫通天线,从初产品要求的均方根误差0.2mm做到现在的0.02mm。“这一突破是团队辛勤努力与付出得来的成果,中间经历了数次工艺创新和设备升级。同时,更需要感谢对基础工业的支持和带动,正是因为有了工业巨人托举,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才可以登高望远更上层楼”,叶荣森如是说。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携带天馈0.8m天线
▲在极端天气下成功为通信保驾护航
万事开头难,所有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碳纤维应用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没有技术就自己摸索,缺少资源想办法整合,需要资金就倾囊投入。整个项目立项至今,拓飞复材投入了5000万元,资金的来源全部是自筹。
不同于一般市面上批量生产的民用产品,每个客户的订单产品都需要量身定制,从设计到开模再到试样,单个产品投入的时间与金钱成本远远超过了叶荣森的想象,很快公司就面临项目多、人员少、利润少、运营难以支撑的困境。
这样的局面大概持续了一年,就在公司成败关键时刻,叶荣森遇到了事业上的贵人——北京的一个公司,现如今已经在新三板上市,这位董事长慧眼识珠,双方经过短暂的洽谈,很快就拍板与拓飞复材签下了300万/年的合同(无截止期限),并打破行业20%预付的惯例,支付60%预付款,交货前付清尾款,对拓飞复材而言,无疑是绝处逢生!
▲2016年拓飞复材在新加坡参加展会
据叶荣森回忆,当时那位董事长50多岁,看重的是他们团队几位年轻人的创业精神,有种后生可畏的帮扶之心,后来他们也用一流的质量和服务证明了,客户的选择没有错。这件事可谓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足以让叶荣森铭记一生,直到现在他内心仍然充满了感恩。
拓飞复材主营以碳纤维应用为基础的卫星通讯、航空航天、军工装备三大行业,高技术壁垒决定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成本双高。初创时期,叶荣森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培养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公司历练出了一支精锐队伍,联合通产学研人才模式输送,解决了“人才”的大难题。
▲2015年拓飞复材公司年会
向科技险峰攀登的路上永远不会孤行,拓飞复材研发、工艺频传捷报,十年期间取得20多项,与成都29所、西安39所、202所等各大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建国70周年阅兵典礼上旋翼机的机身外壳就是出自拓飞复材。
业务的长足发展令人振奋,可随之而来的是非常繁重紧迫的研发任务,因研发具有不可预测性,整个公司从设计、工艺到生产、市场都废寝忘食,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一个月无法休息,只为确保质量交期。叶荣森打趣道:“这是甜蜜的负担,作为老板只有痛并快乐着”。
▲国外客户来公司考察
前些年,碳纤维应用处于设计和生产两张皮的状态,设计出来的产品无法生产。碳纤维的特性决定了,公司不能用设计金属产品的思路去设计碳纤维产品。鉴于此,叶荣森决定,从产品立项的源头开始介入,实行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全产线跟进,大幅提升了整个碳纤维新材料的应用与普及。
十年中,叶荣森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建立了相当稳固、默契的合作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公司管理中根据各自的强项来分管不同业务板块,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
▲拓飞复材公司展示区
从开始5人团队到现在的近百人规模,从百十平米的“小作坊”到现在的五千平智慧工厂,叶荣森感慨万分——总体来看,拓飞复材的发展较为稳定,每一步走的很务实,产业布局也清晰,还兼具想象力的业务,也从侧面佐证了碳纤维新材料应用这个赛道的优秀。
作为《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承担着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建设等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处于第二梯队,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0%,目前上游关键材料、设备发展仍存在诸多“卡脖子”环节,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市场巨大、进程加速,未来,国产替代将成为行业成长主旋律。
▲叶荣森在西部智谷
2020受疫情和十三五收官之年的双重影响,今年的业务堆积非常严重,且项目节点异常严格,预计高强度的研发生产任务将会持续到明年年中。叶荣森有信心完成产品交期的挑战,这是十年的实战岁月赋予他的底气和力量!叶荣森一路走来,带着三秦人特有的倔劲,心无旁骛精其所专,有所专方能有所进,也让我们看到大国重器背后的企业情怀。
作者 / 许可
责编 / 黄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