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密集上马,谁在抢跑?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刚刚获批,总投资数十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2029年全面建成投产。这一项目瞄准T700级以上的高端市场,涵盖聚合、纺丝、碳化全流程,试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与此同时,陕西榆林的恒神新材料公司也在冲刺投产,其 2 万吨 / 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以 “5・15 机械竣工、6・15 整体中交、7・15 试生产” 的节奏,跑出了国产碳纤维的加速度。项目负责人直言:“每提前一天投产,就能为新能源、航空航天领域解锁百亿级国产替代空间。” 这种紧迫感背后,是国产碳纤维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野心。

然而,产能扩张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中复神鹰部分型号的碳纤维价格甚至跌破成本线。而甘肃纳塔新材料公司的万吨级项目则选择了差异化路线,聚焦大丝束碳纤维,试图在风电叶片等民用领域分一杯羹。
技术瓶颈与市场脱节:
高端产能的 “阿喀琉斯之踵
国产碳纤维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突破,但原丝制备和工艺装备仍是两大短板。
高性能碳纤维的性能高度依赖原丝品质,而聚丙烯腈(PAN)原丝的制备技术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光威复材虽然实现了T700、T800级碳纤维的批量生产,但其原丝仍依赖进口。上海石化虽然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T800碳纤维生产线,但装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仍是痛点。
榆林恒神项目试图通过引进德国纺丝机和日本碳化炉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国产控制系统的集成效果还有待验证。
更棘手的是下游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国内碳纤维需求主要集中在风电和体育休闲领域,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的占比不足20%。
这种 “低端饱和、高端不足” 的局面,导致高端产能的利用率长期低迷。浙江万龙碳纤维项目试图通过布局航空、轨道交通等高端应用来破局,但其 1000 万平方米碳纤维编织布和 2000 万平方米预浸料的产能规划,能否匹配实际需求,仍需市场检验。
区域集群与产业链整合:破局的关键
中复神鹰在西宁的万吨级生产基地,不仅实现了从原丝到复材的全链条布局,还通过应用交流活动推动上下游协同创新。
恒神股份则依托江苏和榆林的双基地战略,试图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甘肃纳塔项目更是直接瞄准 “原丝 — 碳丝 — 复材” 的完整产业链,试图填补甘肃省内高端碳纤维的空白。
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正在改变碳纤维行业的竞争格局。
但问题在于,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