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自然指数”显示,在化学领域贡献份额高,在自然指数其他三个学科领域仅次于美国。2020年,的贡献份额更多地集中在化学领域,美国则更集中于生命科学。
自然指数是显示机构科研表现的一个指标。论文数(Count)和贡献份额(Share)这两个用于自然指数排列的指标,依据的是某个机构或/地区在82本自然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产出。
正在减小的差距
根据自然指数份额和其他关键指标,自然杂志探讨了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表现。过去五年里,机构获得了相当大的产出,是缩小与美国在关键学科领域差距的主要推动者。
据榜单显示,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全部四大学科中,在化学(Chemistry)领域贡献份额高,贡献度(Share)为7648.64;在地球和环境科学(Earth & Environment)、生命科学(Life Science)和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领域均位列第二,贡献度分别为1937.32,1882.84 和4268.99,仅次于美国的2861.51,9672.35和5402.66。
从下图可知,的化学研究贡献在2018年就超过了美国,而地球与环境科学和物理等方面正在接近美国,均已位居第二,差距在不断缩小。生命科学方面虽位于第二,但和其他差距没有明显拉开,和美国比较差距较大,期待未来继续努力。
优势地区和机构
根据贡献份额,增刊还显示了2020年科研产出高的十个地区,以及每个地区表现强劲的研究机构。这十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浙江、安徽、山东、天津和香港。
而在上述这十个地区中表现好的机构中,有六家也是十大机构之一。而且很显然,高级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科学院大学不在此列是因为其附属机构和产出遍布各地。具体举几个例子:
北京大学(1号):在机构中的整体份额排名第三,在生命科学领域排名第二。北京市在的份额(20%)中占比大,其次是上海(11%)。
上海交通大学(2号):在 2015-20 年自然指数中从的机构中排名第 14 位跃升至第 8 位,并且在去年的前 10 名中,其份额增长幅度大(21%)。
中山大学(4号):于 2015 至 2020 年间在地球和环境科学方面的调整后份额增加了 421%。但广东省第二高的大学,即南方科技大学,对该地区做出了大贡献,在前 10 名中排名上升快,2015 至 2020 年的调整后份额总体增长了 1100%。
科学技术大学(7号):在 2020 年物理和化学等理科领域中,所占份额位居第二。
在过去的25年里,清华大学为吸引了多的海外研究人员。其次是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科学技术大学。
在航天、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等领域中,的活跃研究正让瞩目。而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里,中美的竞争互有胜负。
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次发布,追踪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的作者信息。自2018年6月起,纳入指数的期刊数量已由68本增至82本。
计算方式为每篇文章总可用份额为1,每名作者均摊;若一篇论文出现10名作者,则每位作者获得0.1,研究人员来自的机构和也是如此计算。
本次榜单基于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自然指数数据所得出。我们发现,科学院已经连续多年盘踞排名以及排名的榜。
在机构/高校排名前十的依次是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同时共有22个机构/高校顺利挺进前100名。
当前,的科学政策已经进入强调自给自足和技术创新的时代。同时与科学院相关的两所大学科学技术大学与科学院大学以强劲的科研能力分别超过北大和清华,在自然指数中位居机构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