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材集团有着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拥有3.8万名科技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26家级科研设计院所,有效15000项,6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工业大奖。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表示,“创新要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平衡统一。作为央企,承担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但是作为企业,经济效益不能丢,要创造价值,才能更好地为服务、更好地为党服务。”
建材集团新材料业务蓬勃发展
“在建材集团,基础建材和新材料都需要创新。”周育先说。建材集团作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队,近年来创新转型成果丰硕,很多人称赞建材可以叫材料。比如在基础建材领域,大力发展高端胶凝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提高产品附加值,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在新材料领域,自立自强,在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玻璃新材料、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图像光导识别材料、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方面强化技术攻关,助推关键战略领域的重大技术变革和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比如建材集团的高性能碳纤维成功中标CR929机身三段、助力国产大飞机事业,多类新材料产品成功用于“嫦娥”“北斗”“天宫”“神舟”等航天航空工程,6月17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二号就应用了建材集团的石英玻璃等多项产品。
多项新材料和产品助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驻空间站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有效的激励办法,在过去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A类、B类创新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使创新成为材料产业投资集团长期盈利的坚强支撑的商业模式,并使之越来越清晰。”周育先说,“建材集团有一批与主业关联不强、能服务社会大众的C类技术成果,可以引进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方式推动这些成果产业化。”
02
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量产化、化发展
中复神鹰T1000级碳纤维生产线
在建材集团的诸多新材料中,碳纤维的产业化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之一。持续10多年的投入,从突破T700级、T800级到突破T1000级,从百吨级量产到千吨级量产,就是在长期持续的创新攻坚下才实现了一步步的突破发展。目前建材集团在西宁投资建设了年产100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去年年底条线试产,今年7月将形成6000吨生产规模,年底前完成万吨建设。该项目将促进国内复合材料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我国国产碳纤维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的能力,也提升国产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材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自立自强,在新材料、水泥、工程技术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的创新突破、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新征程中、在践行“材料创造美好”的企业使命中,勇攀高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