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玻璃钢SMC模压工艺中模具的设计要点

2020-02-13 13:4712840
  SMC模压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复合材料成型方式,而模具是SMC工艺的基础,良好的产品质量是由可靠的模具来保证的。因此在SMC模压工艺的设计工作中,模具的设计尤为重要。
 
  在SMC模压械具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产品的具体尺寸设计模具的型腔。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产品的表面质量要求和需求量大小选择合适的材料。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工艺可行性,应合理设计模具的剪切边、顶出系统等。
 
  1、分型面设计
 
  为产品易于脱模,保证产品精度、强度及便于模具加工等因素,分型面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原则:①为使产品便于推出,简化顶出机构,分型面的位置应使产品在开模后尽可能留下在下模;②尽量减少飞边对产品外观的损害,同时应便于清除残余的飞边;③便于模具制造及模具零件加工;④径向尺寸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应考虑飞边厚度对产品精度的影响,取垂直分型面便于保证产品径向精度;⑤保证产品的强度,避免产品出现尖角及薄壁。
 
  分型面的设计非常重要,应该在模具设计初期对产品进行分型设计,画出分型设计图纸,确保产品能顺利脱模且便于生产。
 
  2、加工精度要求
 
  新模具加工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我们通常对模具厂家提的加工精度要求主要是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又大致分为:外形尺寸和模腔尺寸。两类对于模具外形尺寸要求比较宽松,实际加工尺寸和模具图纸理论尺寸误差不超过±1.5mm都算合格。面模腔尺寸精度要求必须按图纸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0~0.1mm。我们所说的模具表面精度一般指表面粗糙度,处理后一般要求模具型腔糙度为0.4,其余为12.5。我们可根据实际产品表面要求提出相对应的模具表面加工精度。
 
  3、模具设计
 
  3.1 脱模斜度设计
 
  由于SMC制品冷却后产生收缩,会使产品紧紧包住模具型芯和型腔中的凸起部分。为了便于顺利取出产品,防止脱模时撞伤或擦伤产品,设计SMC制品时,其内外表面沿脱模方向均应具有足够的脱模斜度。
 
  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模压成型较大的SMC制品时,要求内表面的脱模斜度大于外表面的脱模斜度;②常用脱模斜度值为1~1.5度,也可小到0.5度。
 
  3.2 剪切边设计
 
  模具的剪切边是上下模相互咬合部分,一般要求采用火焰淬火。在SMC模压工艺过程中,剪切边间所夹的是产品的毛边。毛边对产品来说是无用部 分,从这一点来说模具剪切边的间隙可以大一些。但剪切边过大容易造成跑料及卸压,这可以通过调整剪切边的高度来解决,即在设计剪切时有两个需设计及可调整的因素,剪切边的间隙和剪切边的高度。剪切边是模具设计重要的因素之一,剪切边的大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成型以及产品成型时是否存在缺陷,因此应对其严格要求和控制。具体情况见表1。
 
  3.3 圆角设计
 
  模塑料制品除了使用上述要求采用尖角处之外,其余所有转角处均应尽可以有圆弧过渡。产品尖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在受力或冲击振动时会发生破裂,甚至在脱模过程中由于压制内应力而容易裂开,影响产品强度。一般情况下,采用圆角半径为0.5mm就能使产品强度大大增加。采用圆角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①避免应力集中,提高了产品强度及美观;②模具在淬火和使用时不致因应力集中而开裂。
 
  3.4  加热方式的确定
 
  模具的温度直接影响到制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所以模具上需要添加加热系统以达到理想的温度要求。
 
  加热系统分为电加热、蒸气加热及油加热。电加热为常用的加热方式,其优点是设备简单、紧凑,投资少,便于安装、维修、使用,温度容易调节,易于自动控制;蒸气加热,加热快,温度比较均匀,但不易控制,费用相对电加热较高;油加热,温度均匀稳定,加热快,但对工作环境有污染。
 
  对于新模具选用何种加热方式,可根据各公司现有条件及模具大小、模腔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
 
  3.5 表面处理的选择
 
  为了提高模具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常对其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
 
  模具镀铬是一种应用多的表面处理方法。镀铬层在大气中具有强烈的钝化能力,能长久保持金属光泽,在多种酸性介质中均不发生化学反应。镀层硬度达1000HV相当于HRC65,因而具有优良的耐磨性。镀铬层还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在空气中加热到500度时其外观和硬度仍无明显变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传感器-用于下一代复材制造
在追求可持续性的过程中,传感器正在减少周期时间、能源使用和浪费,实现闭环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并增加知识,为智能制造和结构开辟新的可能性。

0评论2025-07-19128

减重30%!碳纤维电池上盖如何破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电池上盖作为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具备

0评论2025-07-19161

考特斯大容量储氢内衬挤吹成型技术,推动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发展
特斯吹塑成型专家团队采用挤吹成型技术,成功生产出用于氢压力容器的大容量聚酰胺内衬。该内衬长2m多,直径约500mm,容量320L。这标志着采用吹塑成型技术生产如此大尺寸储氢容器内衬的首次成功实现,展现了该技术在制造大型、高性能储氢部件方面的潜力,为开发更具成本效益的大容量储氢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对推动氢能应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0评论2025-07-16152

新型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问世:旨在填补CFRP与CMC之间的性能空白
Pyromeral公司最新推出PyroKarb、PyroSic和PyroXide系列材料,并提供PyroXide丝束预浸带形态,适用于热防护罩、排气管道、雷达罩及其他高温环境下的复合材料部件。

0评论2025-07-09148

电动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动力电池壳体:关键技术开发与性能验证研究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壳体的轻量化设计已成为提升车辆续航能力、降低能耗的核心技术之一。传统金属材料因密度高、成型工艺复杂等局限性,逐渐被复合材料替代。本文从材料选型、结构设计、成型工艺及性能验证四个维度,系统探讨轻量化复合材料动力电池壳体的关键技术突破。

0评论2025-07-03133

新一代飞机的关键材料——碳纤维高模量生产技术研发已全面启动
2025年6月11日,日本新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宣布,在“飞机用创新复合材料通用平台技术开发项目”中,选定了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高速量产技术的新研发项目。

0评论2025-07-01199

MFFD 左侧筒体焊接
CO2激光焊接。为了实现左机身连接的激光焊接工艺,沿两个壳体的纵向边缘分层放置了长达4.5米的薄CFRTP对接带。上下壳体蒙皮连接处,采用阶梯式外形,以容纳对接带。Fraunhofer在LPA项目“对接带集成技术开发与模具设计、验证、主要部件装配和操作实施”(BUSTI)中开发了所有皮带进料、定位和封边的解决方案。

0评论2025-06-12174

吊舱设计、制造
总部位于密歇根州的地面测试解决方案公司(GTS)分享了用于测试喷气式和直升机发动机的复合材料吊舱组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总部

0评论2025-05-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