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科创局副局长柳长森,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及在京班子成员,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丁荣军等出席大会。会议由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主持。
大会在齐唱《与你同行》中车之歌中拉开序幕。与会人员先观看了短片《总书记期待》,短片呈现了“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并多次为高铁点赞、作出重要指示的珍贵画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和嘱托,为中车加快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政治动力。
会上,孙永才回顾了中车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实现领跑历史性跨越,砥砺前行14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中车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勇于创新、志在必得”的创新精神。深刻阐述了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创新新突破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当前中车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通过“四个着力”“十五个聚焦”,对中车“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他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一核两商一流”战略定位和“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围绕“双碳”行动目标,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新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受人尊敬一流中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中车副总裁王军作了题为《勇立潮头再聚力,逐梦前行开新篇,奋力推进中车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中车科技发展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十三五”期间中车在践行战略、重大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荣誉。分析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车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指出要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重点产品开发、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等七个方面迎接“十四五”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
总结成绩再启征程
会议期间举行了隆重的中车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中车科学家授牌仪式和协同创新团队授牌仪式。
科技创新奖颁奖 ——表彰在“十三五”期间为中车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团队、先进集体和科技人员。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共有20项科技成果、3个集体、75人捧得本届“中车科技创新奖”。其中,重大科技项目奖特别奖1项,一等奖4项(3项参与),二等奖8项(5项参与),数字化与先进制造奖7项(5项参与)。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车科学家授牌 ——“十三五”以来,为加强中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领军人才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中车共计聘任21名同志为中车科学家。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丁叁叁、虞大联、吴冬华、陶桂东获聘“中车科学家”。
中车科技创新大会
四方股份公司获奖成果
特别奖
重大科技创新奖
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研制及应用
一等奖
重大科技创新奖
高速磁浮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车辆工程化
样机研制
系列化标准地铁列车(参与)
复兴号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研发及
应用(参与)
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参与)
二等奖
重大科技创新奖
CRH6型系列城际动车组关键技术研究及
应用
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面向北美市场需求的轨道车辆研制
时速350公里高速货运动车组(参与)
全自动驾驶城轨车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
内燃动力包技术和产品平台建设与应用(参与)
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参与)
基于人工智能的轨道交通参与人员状态
分析系统(参与)
数字化与先进制造技术奖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检修数字化生产线研制与
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基于精益工业云平台的数字企业探索与实践
中车主数据标准化工程实施与应用(参与)
轨道交通装备焊接工艺协同创新研究及
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参与)
轨道交通装备无损检测技术协同创新研究及
技术保障体系构建(参与)
中车工业智慧物流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与
实施(参与)
“中车Q”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参与)
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奖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发展部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项目总体部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部
中车科技大奖
丁叁叁
中车科技成就奖
陶桂东 吴冬华 韩晓辉
中车科技贡献奖
刘 泰 蒋 欣 张振先 刘韶庆
中车优秀工程师奖
弓海斌 聂 颖 田爱琴 张志强
车聪聪 陈鹏宇 林永强 虞大联
余 进 钟元木 赵长龙 付善强
张信广 韩庆军 张立伟 张朝前
吕晓俊 梁才国 胡广胜 刘龙玺
李 艳 王振中 吴向阳 杨爱莲
朱崇飞 文 勃 郭小峰 梁海啸
周庆祥 邴晨阳 赵延强 孟祥瑞
孙晓光
中车科技创新青年奖
科技人员:
董 威 王大奎 何佳捷 石国德
李言民 马 寅 孙 禹 孙晓东
周锦铭 蒲 栋 周建升 曲 峰
刘斌普 杨明涛 叶华聪 李智强
产业工人:
许 信 鞠 良 冷康龙 高思旺
李文龙 孙丽伟 陈 鹏 冯大勇
范聪聪 牟世超 何守镇 李启士
姜石林 冯 强 安仲礼 肖云天
赖威任 刘思松
重磅奖项解读
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研制及应用
积极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装备支撑”战略,充分发挥技术链、产业链链长龙头带动作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了从时速250公里到350公里,从短编组到长编组,从常温到高寒的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编组形式、不同运用环境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项目团队攻克了我国特有超大规模路网、复杂环境条件、高可靠、高稳定、高适应、高舒适、低能耗、长寿命等重大难题,全面突破列车关键系统核心技术,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谱系化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全面掌握了高铁核心技术。
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方便快捷、温馨舒适,在安全性、整车能耗、噪声、互联互通等方面处于国际水平,树立了高速列车持续350km/h安全运营的新标杆。
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关键一步,打造了一张亮丽的高铁名片!
高速磁浮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车辆工程化样机研制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它的成功研制,对于打造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形成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核心系统国产化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目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已完成了集成和系统联调,5辆编组列车在厂内调试线上实现了整列稳定悬浮和动态运行,各项功能性能良好。
系列化标准地铁列车
项目以标准为主导,以客户需求为宗旨,以“九化两提升”为顶层设计原则,开展了30项关键部件技术攻关,研制了系列化标准地铁列车,建立了城轨装备标准体系,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国际水平。
项目对建设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城轨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交通强国”战略实施。
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项目突破柔性径向转向架与永磁同步直驱电机匹配的高适应性走行系、高强轻量全不锈钢承载结构与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结合的高性能车体、双源制供电的新型传动、全能馈动力制动和新型复合材料高效能基础制动、全息化状态监测和在途预警主动运维支持和轻量化高能效辅助供电等关键技术。
通过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项目实施,深入研究新结构、新材料,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采用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技术,成功研制了高速、高效、绿色、智能并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下一代地铁列车。
CRH6型系列城际动车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CRH6城际动车组填补了我国城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空白,其中短途运输能力、人均百公里能耗、综合舒适度及轻量化技术处于国际水平。
项目突破系统集成、舒适性控制、精准控制、轻量化等关键技术,创中短途运输效率高、线路适应性强的系列产品,具有大载客量、快起快停、快速乘降的特点,构建了城际动车组成套技术研发体系,填补了城际轨道交通装备空白,中短途旅客输送能力提升2.3倍,人均百公里能耗较同速度级动车组降低40%,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区域等城市群推广应用,实现了产业化。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检修数字化生产线研制与
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项目以动车组转向架为载体,以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为契机,针对转向架检修特点,借助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设计、工艺、物流、生产、质量、设备、能源等集成贯通,建立动车组检修转向架智能化生产线,以网络互联为支撑,通过智能装备、自动物流、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优化控制、节拍调度、实时监控、数据管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基于精益工业云平台的数字企业探索与实践
项目构建了数字驱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高效协同一体化精益研发管理与应用新模式;打造了数字化精益制造;构建了覆盖供应链、制造链与服务链的全过程数字化质量管理新模式;打造以计划驱动、业财融合的数字化精益管理模式;基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轨道交通车辆运维服务新模式,实现动车组互联网化、主动化智能运维;攻克信息系统集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打通企业数据链,达到国内;颠覆传统IT资源管理模式,构建以“用”为核心的企业云应用服务交付平台。